《曾国藩家书》读后感——陈放华
添加时间:2017-09-14  作者:  来源:

读《曾国藩家书》有感

  读《曾国藩家书》要写点心得,真的有点为难,仅仅翻看了曾老夫子几页家书,没有多少感觉怎么写。即使有,最好的方法是“回信”,但无论现代的科技如何发达,也无法“飞鸿传书”了,就只能自言自语了。

  “人言为信”,书信是人与人交流传递的语言文字的记录载体,家书是家人来往的书信。最亲近的人交流传递的语言文字最真诚、最体贴、最朴素、最温馨、最简约,《曾国藩家书》满满的就是这些“正能量”。

  千年以外的孔老夫子被尊崇为“圣人”,其三千门徒假借夫子智慧结晶的《论语》,“子曰”云云,玄之又玄,凡夫俗子只能顶礼膜拜;百年之外的曾老夫子被誉为“完人”,他一定想不到,一生为治国理政呕心沥血留下的鸿篇巨制少人问津,“行行无别语”的片纸残书,经“好事者”揭秘成册,居然万人传诵,无语。因为曾老夫子不会想到百年之后的现代,科技如此昌盛,而传统道德渐行渐远,浑浊的“心灵鸡汤”更使芸芸众生虚幻迷茫。“好事者”成就了一番好事,提炼《曾国藩家书》的真心、真情、真义,如苦口良药,或许真让人醍醐灌顶。

  我对家书的概念不算陌生,曾经也不算少写。前段时间去看望父母,父亲高兴地说,你大伯来信了,拿出来让我看看。那是90多岁的哥哥写给80多岁的弟弟的一封最普通的家书,现在想来是如此的弥足珍贵。大伯住在兰溪,可以说只是咫尺之遥,儿孙们多次用现代的通讯手段帮着满足老兄弟之间寒暄的期盼。无奈,因为耳背,差一点让父亲摔了手机;因为眼花,微信更是微不足道;开了视频,却“相唔亦无语”,害得父亲难得湿润了眼。所以,多年来,我家仍然有家书。我读信就想象,灯光下,至亲的大伯,平铺信笺,执笔写下……弟如唔…..兄、嫂身体尚好,勿念,弟、妹望保重,冀侄辈顺祺!兄亲笔。尺牍浓情,一览无余,留下的只有感慨。

  文字可以阐释,思想不易解译,没有人能够为家书的执笔人代言,所以读《曾国藩家书》要读曾老夫子的原文。读得懂,那是因缘造化,福利无限;读不懂,就权当听父母的唠叨、师长的教诲、领导的训斥,合上《曾国藩家书》,就什么都过去了,只是能不能过得了“不听老人言,吃亏在眼前”这个坎。

关闭窗口
 
版权所有:杭州萧山长途汽车运输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:杭州旦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浙ICP备09002454号Powered by SiteServer CM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