何以修身
曾国藩,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,他是“中兴第一名臣”, 是湘军之父,但也顶着“卖国贼”的恶名。他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洋务军工企业——安庆内军械所,是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,但他也在“天津教案”中杀人割地,开了“就地正法”的先河,背负骂名。
梁启超曾这样评价曾国藩:“岂惟近代,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;岂惟我国,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……然乃立德、立功、立言三不朽,所成就震古铄今而莫与京者……”;毛泽东也曾说“愚于近人,独服曾文正”;蒋介石对曾国藩更是顶礼膜拜,认为其为人之道,“足为吾人之师资”, 还把《曾国藩家书》作为黄埔军校的教材来治军育德。
在中国社会翻天覆地变化的时代,我想,是激烈、尖锐、复杂的民族斗争把他推到风口浪尖的,造就了他复杂的思想和性格。他一生的活动对中国社会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有三个方面:戎马生涯、开创实业和治学修身。曾的功过大家各有论断。这里说的,是我在读他的家书之后的,关于他家书中修身的内容。
曾国藩在家书中反复提到勤勉、谦恭、恒心、坚韧与自我反省。注重进德修业,戒除夜郎自大、恃才傲物与牢骚满腹。曾国藩屡次三番劝告弟弟们戒除"傲"气,大概是因为他身居高位,权势显赫,恐怕弟弟们由此不思进取,不自觉"傲"气起来。有"傲"气往往难以处世,容易招惹非议。有傲气经常自塞耳目,看不到别人的优点,想不起自己的缺点。联系到我们工作,也是同样的道理“傲”气没有了,人的心胸才会更加宽阔,才会讲大局、讲原则。“傲”气没有了,人才能正确评价自己,才能正确对待不同意见和批评意见,从善意的批评中修正自己的错误,从不同的意见中拓宽自己的眼界和思路。
“一勤天下无难事 一懒世间万事休”,曾国藩的“五勤”之道虽是为官之道,同时也是为人处世修身之道:身勤就是身体力行、以身作则。言传不如身教,曾国藩就是这样影响手下的幕僚、将领的。不管是个人修行还是管理团队,这一点至关重要,要给周围的人和下属做一个好榜样。眼勤是从细微之处识人。手勤其实就是要养成一个好习惯,勤动笔头,不断修炼。
同时其日日反省的习惯也是其修身的重要过程之一。曾国藩说:“吾人只有进德、修业两事靠得住。进德,则孝弟仁义是也;修业,则诗文作字是也。此二者由我作主,得尺则我之尺也,得寸则我之寸也。今日进一分德,便算积了一升谷;明日修一分业,又算馀了一文钱;德业并增,则家私日起。至于功名富贵,悉由命走,丝毫不能自主。”曾国藩通过写日记进行修身,反思自己在为人处世等方面存在的不足,通过这样的反省,不断修炼自己,提升自我。习近平同志也明确阐述了修身立德的方法:“吾日三省吾身”,强调的是反躬自省、自我批评。在反省中加强政治修养、坚定理想信念、提升道德境界、追求高尚情操,为人生道路中立德、立言、立行指明了具体方向。
“和气致祥,乖气致戾”,君子之道莫大乎与人为善。“富家子弟多骄,贵家子弟多傲”,曾国藩多次在信中告诫诸弟要“平骄矜之气”“戒傲惰二字”,“不宜非议讥笑他人”。
做人当自强,而不是与人争强。曾国藩在致九弟的信中引经据典,历数从古至今一些强势人物的悲惨结局,告诫诸弟加强自身修养而不是与人争强斗狠。“古来如李斯、曹操、董卓、杨素者,其智力皆横绝一世,而其祸败亦炯异寻常……。故吾辈在自修处求强则可,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。”这倒让我想起由杨绛翻译的英国诗人兰德的诗歌里的一句“我和谁都不争,和谁争我都不屑”。不与人争,不是不求上进,而是一种豁达,一种隐忍,一种自我保护。“勿各逞己见”不是没有主见,而是一种“谦谨”与宽容。
与人不求备,检身若不及。中华民族是一个高度重视克己修身的民族,“严于律己,宽以待人”,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,自古便被视为个人良好道德修养的重要标志之一。一个人能否脚踏实地,坚定理想,最大的诱惑是自己,最难战胜的敌人也是自己。一个人战胜不了自己,制度设计得再缜密,也会“法令滋彰,盗贼多有”。积极改造主观世界,做到严以修身、严以用权、严以律己,谋事要实、创业要实、做人要实。古人所推崇的修身齐家、治国平天下,修身是第一位的。我们应该要有“与人不求备,检身若不及”的精神,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,强化自我修炼、自我约束、自我塑造,对自己负责,对自己的人生负责。 |